发布日期:2025-10-31 浏览:
为深化学院团学宣传阵地建设,丰富“班团一体化”干部培训内涵,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宣传素养与实践能力,10月29日,我院举办“博以载船采万象,学以承舟绘新篇”主题培训。活动由院团委组织部庞启航主持,特邀学院辅导员王伊如老师担任主讲,面向青马班、“班团一体化”培训班学员开展专题分享,围绕校园新闻热点挖掘、采写技巧与宣传核心理念展开深度讲解,助力学生干部以“博爱雅艺”为笔,书写更有温度与深度的青春篇章。
以“博”拓视野:构建融媒矩阵,挖掘新闻价值最大化
培训伊始,王伊如老师以“博”为切入点,强调校园新闻工作者需具备“博采众长”的开阔视野与资源整合能力。她指出,校园新闻挖掘应跳出单一信源局限,构建“融媒体联盟”——联动学生会、班级宣传团队、社团组织及师生自媒体,形成“全员参与、多元发声”的传播格局;通过整合学院内外资源,既关注“人无我有”的独家视角,也挖掘“人有我特”的特色内容,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。
在传播路径上,王老师提出“内外联动、双轨并行”的策略:内宣聚焦学院日常动态(如学术讲座、文体活动、师生风采),以“记录者”身份留存成长印记;外宣则着力提炼学院特色亮点(如师范教育成果、社会服务实践),通过升华主题、创新表达,塑造有辨识度的学院形象,共同构建“立体化、多层次”的传播矩阵。
以“爱”铸内核:紧扣育人使命,传递正向价值温度
“新闻的温度,源于对‘爱’的坚守。”王老师从“爱国爱党、爱校荣校、爱生育人”三重维度,阐释新闻内容的价值导向。她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说明:军训急救培训报道中,通过记录学生掌握急救技能的过程,传递“生命至上”的社会责任意识;学院赛事获奖宣传里,以获奖师生的拼搏故事,展现“追求卓越”的青春风采;“师者风采”人物通讯中,挖掘一线教师的育人故事,彰显“言传身教”的师德力量。
“好的校园新闻不仅要记录发生了什么,更要回答为什么重要。”王老师强调,宣传工作需紧扣时代脉搏与育人使命,用真实、温暖的笔触引导受众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思考,让每一则报道都成为传递正能量的“精神种子”。
以“雅”显底蕴:浸润文化气息,凸显专业特色魅力
在“雅”的维度上,王老师提出校园新闻应成为“文化传承的载体”与“专业特色的窗口”。她以中秋游园会、米塑非遗讲座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例,说明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挖掘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,让传统与青春碰撞出别样火花;同时,聚焦“知心姐姐”实践队、儿童剧公益演出等学院特色品牌,展现教育学子的专业担当与社会情怀。
“当新闻作品浸润人文气息,青春叙事便有了更深厚的底色。”王老师鼓励宣传骨干从学院文化土壤中汲取灵感,让每一篇报道都成为传递“雅”的使者,既彰显专业特质,又厚植文化自信。
以“艺”提技能:锤炼采写艺术,掌握全媒传播本领
针对新闻采写的实操技巧,王老师分享了“艺术性表达”的关键方法:前期策划需提前构思稿件框架,现场灵活捕捉细节;内容呈现要注重多角度拍摄与关键信息核实,避免“流水账”式记录;语言表达上,通过积累鲜活词汇、创新标题设计、引用生动对话等方式提升感染力,让新闻“活起来”“动起来”。
此外,王老师还推荐了排版工具(如秀米、Canva)、修图软件(如醒图、Photoshop基础功能)及视频剪辑平台(如剪映、Premiere简易操作),鼓励学生干部掌握全媒体技能,“既要能写会拍,更要懂设计、会运营,让新闻作品既有专业性又有创意感”。
以责启新程:坚守真实初心,书写青春担当篇章
“用镜头建构他人世界,用笔墨记录时代微澜。”讲座尾声,王伊如老师以这句话寄语全体学员。她强调,宣传工作不仅是技能的展现,更是责任的担当——需始终坚守真实底线,传递温度初心,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校园热点,以深刻的思考力挖掘事件价值,以创新的表达力讲好教育故事。
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充电,更是一场思想洗礼。我院学子纷纷表示,将以“博爱雅艺”为指引,将所学技巧转化为实践能力,在未来的宣传工作中,以更开阔的视野、更温暖的表达、更专业的素养,记录校园百态,传递青春声音,为学院宣传阵地建设贡献青春力量!(供稿:杨博然,供图:沈亦乐)